热烈祝贺“2025宋庆龄讲坛-医学论坛系列-妇科论坛暨妇科肿瘤生育力保护诊治规范学习班”成功举办!
会议报道
在医学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下,妇科肿瘤与女性生育力保护作为全球医学界的关键议题,备受瞩目。2025年9月25~28日,由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主办,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承办的“2025宋庆龄讲坛-医学论坛系列-妇科论坛暨妇科肿瘤生育力保护诊治规范学习班”于上海盛大启幕。
9月27日下午,妇科肿瘤生育力保护为主题的会议精彩继续,众多妇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策略。
学术环节
沈杨教授:CAR-T细胞治疗卵巢癌IIT研究:从概念验证到临床转化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沈杨教授指出异体通用型CAR-T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T细胞受体和HLA基因,解决宿主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问题。体内CAR-T通过病毒或纳米载体直接在患者体内改造T细胞,彻底省去体外培养环节。这种“即输即用”的模式可能在2030年前成为主流,尤其适用于紧急治疗场景。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CAR-T可减少抗原逃逸,提高实体瘤治疗效果。未来结合单细胞测序和人工智能筛选,将开发出更精准的多靶点 CAR-T。
宋坤教授:卵巢癌保育与卵巢功能保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宋坤教授指出卵巢癌患者年龄高峰集中在45-54岁,44岁以下占比23.2%。实现年轻卵巢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日益成为热点。卵巢癌病死率最高,其中上皮性卵巢癌约占90%,约3~14%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其中50%以上为早期,预后较好。恶性性索间质肿瘤、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患者较年轻保育需求大。保育手术方式包括USO或BSO+全面分期手术。宋教授强调要聚焦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性疾病与肿瘤保育生殖健康问题,构建妇科肿瘤性疾病“防诊治康”链条式全程管理体系。
魏正强编审:妇科热点挖掘与选题策划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的魏正强编审围绕“热点挖掘策略与方法、选题策划原则与重要性、妇科热点选题途径与细化、AI在妇科热点挖掘与选题中的作用”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他指出选题策划的基本原则要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伦理与法律问题,确保研究的合法性和伦理性。涉及人类生殖细胞的研究应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确保研究的合法性。涉及患者隐私的研究应确保患者知情同意并保护患者隐私,确保研究的伦理性。
刘淑娟教授:卵巢癌术后如何与肠道和解相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刘淑娟教授讲到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ARS)是指患者因恶性肿瘤行直肠前切除术后,出现的肠道功能障碍,并对患者的社交、日常生活、情绪及精神等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的综合征。手术后便秘很常见,而8.8%的患者发生LARS。低切除高度是LARS和便秘的最强预测因子(p<0.001)。腰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术显示LARS有趋势,并且与便秘有关,表明去神经支配受累。泌尿功能障碍影响了35.2%的患者,影响了8.9%的患者生活质量。
吴小华教授:免疫治疗重塑宫颈癌临床实践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吴小华教授指出宫颈癌是全球关注的女性恶性肿瘤,局晚期宫颈癌复发率高,疾病负担重。吴教授分享了一项探索卡度尼利(AK104)联合同步放化疗(CCRT)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Ⅲ期临床研究COMPASSION-18/AK104-305的安全性导入阶段数据。结果显示卡度尼利单抗联合CCRT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显示出显著的ORR和有利的PFS趋势(1年PFS率:74.9%)。吴教授强调消灭宫颈癌,90-70-90,每个环节都必不可少,90%的女孩在15岁前完成HPV疫苗接种;70%的女性在35-45岁接受高质量的筛查;90%的宫颈癌患者接受良好的癌前治疗和标准的癌症管理。
曹丹教授:PCDHGB7基因甲基化检测HPV阳性分流策略评估与农村宫颈癌筛查人群精准随访验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曹丹教授指出,PCDHGB7甲基化检测可作为HPV阳性人群的客观分流工具,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转诊;在大规模筛查场景中,该检测方法凭借其精准、客观的特点展现出显著优势,并已验证具备良好的应用潜力;针对HPV阴性宫颈癌这一临床筛查难点,PCDHGB7甲基化检测可提供一种客观、便捷且高效的辅助诊断方案;基于其在腺癌检测中的优异表现,该技术还有望拓展至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和宫腔镜检查前的分流管理。
范琼教授:筑梦长生存,帕博利珠单抗为中国局晚期宫颈癌患者带来新选择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范琼教授围绕“中国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占比高,治疗需求仍未满足;KEYNOTE-A18带来局晚期宫颈癌治疗新选择;KEYNOTE-A18研究中国亚组结果解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她强调中国宫颈癌局部晚期比例较高,WHO三级预防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宫颈癌患者存在较大的治疗需求;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的子宫颈癌诊疗规范化调查分析显示,局部晚期患者初始治疗存在不规范性。KEYNOTE-A18研究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4 III-IVA期宫颈癌患者治疗带来创新性的进展,中国亚组结果亮眼。KEYNOTE-A18研究中国人群显示鳞癌比例较高、III-IV期患者比例更高、接受IMRT或VMAT的患者比例更高。
王敏教授:多重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意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王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中,有大比例的多重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的病例湮没在了单一分型中,而p53突变作为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提示,这就对研究其是否影响了合并p53abn的多重分型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造成了困难。目前中国缺乏多重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的数据,需建立中国子宫内膜分子分型前瞻性临床研究。但需要大样本,长时间,多中心协同合作,任重而道远。王敏教授建议所有子宫内膜癌进行分子分型,但一直未更新分子分型对术后治疗的辅助决策路径及分子分型指导的治疗方案,强烈推荐临床研究。妇科肿瘤尤其子宫内膜癌已经从MDT时代进入MTB精准治疗时代,对妇科肿瘤及病理科医师都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妇科,病理科,分子遗传科等共同合作,建立MBT团队。整合多样化的患者信息从分子层面讨论肿瘤患者的治疗问题。
李斌教授:IIB期宫颈癌的诊断误区与治疗策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李斌教授指出ⅡB期宫颈癌在所有宫颈癌患者中占一定比例。由于妇科检查的主观性及影像学检查对宫旁组织受侵诊断的局限性,其诊断可能与临床分期存在分期升级或降级现象,因此其治疗选择也仍存在困惑和争议。李斌教授表示,在宫颈癌的诊断中,妇科检查仍是“主角”,建议由2名有经验的高年资妇科医师为患者完善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配角”,根据FIGO指南(2015),CT/PET-CT/MRI等影像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参与分期;应坚持依据妇科检查定临床分期。
黄向华教授:梗阻性生殖道畸形矫治与生育力保护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黄向华教授首先指出OGTA严重影响女性生育力,生殖道梗阻无法实现生育,也是内异症发生的必然原因,解除梗阻、保持经血通畅、重建功能完善的下生殖道,是预防和减少内异症发生、保护生育力的根本措施。分期贯通、模具扩张、抑制月经+维持通道,抑制月经是期待梗阻性生殖道畸形患者(尤其青少年)成熟的缓兵之计。正确诊断、方法恰当(衬里=扩张),长期管理、家庭的支持决定患者的预后。保护生育力、积极促孕/助孕--不抛弃,不放弃。
冯炜炜教授:索米妥昔单抗治疗卵巢癌临床实践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冯炜炜教授首先阐述了ADC药物的作用机制,她提到抗体偶联药物(ADC)是一类通过偶联技术将细胞毒性药物和抗体通过连接子结合,针对肿瘤细胞靶向杀伤的药物。ADC从循环进入肿瘤组织后,特异性的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通过内吞进入胞内释放毒素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细胞毒药物(载荷)发挥了主要的杀伤作用,不同的药物可能对不同的肿瘤类型疗效有差异,例如DXd对鳞癌响应不佳。博鳌RWS研究首次验证了索米妥昔单抗在中国真实世界人群中的确切疗效和安全性,与国际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积累中国人群数据,未来最终OS数据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长期生存。
滕银成教授:卵巢颗粒细胞瘤的治疗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滕银成教授指出卵巢颗粒细胞瘤(GCT)是最常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发病率约为0.47~1.6/10万,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的2%~5%。其治疗原则手术为主,根据年龄、肿瘤类型、生育要求等综合因素决定手术方式。基本术式包括全面分期手术和减瘤术;病变局限于卵巢若有生育要求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分期手术,无生育需求或Ⅱ期及以上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全面分期手术。初次分期手术不全面者建议行再分期手术,初次手术治疗不推荐常规行淋巴结清扫,具有雌激素分泌功能的亚型术前应行分段诊刮,避免子宫内膜病变。
吴鹏教授:宫颈胃型腺癌研究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吴鹏教授首先介绍了宫颈胃型腺癌(G-EAC)的临床特点,该病属于罕见病,筛查易漏诊;非HPV感染相关,TCT和HPV检查常呈阴性;除了HPV感染相关性的宫颈腺癌以外,在所有的宫颈腺癌当中,胃型腺癌占比是最高的,居于第二位。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牵头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正在开展,目前已有国内13个医疗中心,经过严格纳排,共纳入481例宫颈胃型腺患者,美国SEER数据库231例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旨在通过较大队列评估宫颈胃型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治疗的反应,目前研究论文已被国际高水平杂志接收。
汪希鹏教授:达芬奇手术在良性复杂妇科疾病中应用
上海新华医院的汪希鹏教授指出,达芬奇手术系统凭借其高清3D视野、可灵活转动的手术器械臂及震颤过滤功能,在大子宫切除、盆底脱垂修复、盆腔复杂大囊肿处理等手术中表现突出。在大子宫切除手术中,汪教授详细阐述了达芬奇系统如何精准分离组织,避免损伤邻近器官。汪教授还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指出达芬奇手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上具有明显优势。对于盆腔复杂大囊肿手术,达芬奇系统能以精细化操作实现卵巢功能的最大程度保护。此外,在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儿童手术领域,达芬奇手术的微创性和精准性同样展现出独特优势。
刘晓军教授: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的争议及进展
上海长征医院的刘晓军教授指出局部晚期宫颈癌手术难度大,术后易复发和转移,5年生存率低,文献报导5年存活率仅达50~70%左右。局部晚期宫颈癌肿瘤直径>4cm者,优先选择同步放化疗+近距离放疗,后续考虑联合其他全身治疗。亦可选择新辅助化疗然后考虑间歇性全子宫切除术,术后辅助性放疗或同期放化疗,后续再考虑联合其他全身治疗。
符淳教授:肿瘤医生做盆底的成长经验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符淳教授指出随着老年比例越来越高,盆底手术近年来增长。盆底是由封闭骨盆下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女性有尿道、阴道和直肠贯穿其中。盆底的肌肉群、筋膜、韧带及其神经构成了复杂的盆底支持系统,其相互作用和支持,承托并保持盆腔脏器的正常位置。符淳教授重点分享了肿瘤医生做盆底的经验:妇科肿瘤医师需要掌握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修复性手术;开始手术前需要积极学习盆底理论基础;掌握盆底解剖结构,了解手术并发症并逐渐能够处理手术并发症;积极总结经验,参加学术交流,做好每一台盆底手术。
徐大宝教授:宫颈广泛切除术后宫口粘连的处理策略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徐大宝教授围绕“人工成型宫口完全闭锁如何寻找宫口、做了宫颈预防性环扎的需要注意哪些、同时合并宫腔粘连如何处理”三方面进行阐述。徐教授指出,对于人工成型后宫口完全闭锁的患者,超声评估至关重要,可指导术中精准定位宫口。团队采用“冷刀犁田式”宫腔粘连分离技术,结合宫腔支架,显著降低术后再粘连风险。徐教授强调术后管理应避免过度依赖雌激素和反复宫腔镜检查,转而注重每月超声随访探查支架位置,为宫颈术后患者提供更安全、系统的生育力保护方案。
主持人风采
精彩瞬间
热烈祝贺“2025宋庆龄讲坛-医学论坛系列-妇科论坛暨妇科肿瘤生育力保护诊治规范学习班”成功举办!